星座推薦

2019年1月7日星期一

一切从学报开始……

 记张锦忠和高嘉谦的古晉之旅





古晉:邢文👍


一切从学报开始。在那只有文字丶图片和声音的年代,一本薄薄的刊物每周从南中国海的彼岸飘洋过海而来,让物质贫乏的生活蕴酿腾飞的思绪。编者和作者从此在文字里相知丶相惜……

摊开在玛格烈酒店大厅咖啡桌上的刊物和泛黄的报纸,是久远的记忆,但却又是恍如昨日,聊开了皆历历在目,笑声瞬间横跨40年,流淌成恒久不息的砂拉越河。一切因学报而延续……

学报。对年轻文友来说是传说里繁花锦簇的文学园地,很多熟悉的名字都从这本小小的刊物里萌芽,然後成为一代人青春的记忆,在40年後翻阅如新。就像因原在交流会後返家翻阅学报,雨中传来讯息说:原来张锦忠就是学报的张爱伦。

2017年6月26日,雨後。骄阳

停刊已久的学报主编张锦忠教授和台湾文学评论家高嘉谦副教授踩踏着花踪的瓣香来到这座叫猫的城市,在灯火通明的古晋国际机场大厅里,学报开始串场演出,走出机场登上方秉达(刘贵德)的车前往酒店,过了雨盖就迎来热带雨林一场骤雨,热气顿消,暖意披身。

午後的雨虽大但短促,雨停了的街巷绵延。在蔡羽(蔡吉祥)丶蓝波(沈若波)丶林离(林国水)引领下,张锦忠和高嘉谦喝过开裕巷协益茶室颇具韵味的海南咖啡(蔡羽戏称为“鸦片咖啡”)和吃了牛角烧包,在咖啡杯里浮游的小片牛油馀香中,众人就在短短的小巷里,从张开裕的故事说起,漫步走进了李永平小说《吉陵春秋》观音绕境的鼓乐文字里,从开裕巷(棺材巷)到印度街(吉陵街),斑驳的店屋墙面有色彩鲜艳的壁画;穿过瘦人巷驻足印度人清真寺,说起这座逾百年古寺可能时日无多时,张丶高的数码相机影像留下嘘唏的背影,而瘦人巷早已拓宽,怕也在世有期。

从甘蜜街绕回万福巷,当年喧闹叫卖的声音已因河畔菜市场拆除搬迁而成绝响,《吉陵春秋》里的热闹瞬间停格在张锦忠和高嘉谦相机手机里静寂的萧条。小说和现实社会总有虚幻的场景存在,但打量四周高矮列队不齐的老巴刹店屋时,张锦忠表示,这才是老街的味道。还惊喜的叫高嘉谦要为“耳目一新”的肯得基外观拍张照,指这是绝无仅有的“家乡鸡”。

随後,林离送张锦忠和高嘉谦返回酒店,从亚答街拱门处的《吉陵春秋》场景邮政局大楼开始,一路介绍下横街丶中国街丶花香街。在当年砂星座诗社成立典礼场所中华总商会会所(现为砂拉越华族历史文化馆)前路过,迎来了猫城的第一个夜色。

2017年6月27日。早上。阳光

《吉陵春秋》作者李永平的弟弟偕儿子带了张锦忠和高嘉谦,一路寻访李永平童年和少年时在古晋的足迹。驻足古晋中华第四小学丶马当中华公学丶古晋中学(前身为古晋中华第二中学,李在二中念初中,後因改制为古晋中学,续念高中)丶马当红桥胶园等地追寻李永平故乡的回忆,只是场景不再校舍翻新的幕幕印象里,两人用相机逐一留影,捕捉红桥溪涧流淌不息清澈山水里,馀留下来的李永平多部着作残存的回忆,化作文人片段史料。

砂拉越华文作家协会的午餐招待,让张锦忠直呼吃到了妈妈的潮州原味鸭。席间言谈砂华文学前尘往事。出席的砂华作协理事有李福安丶黄叶时丶因原丶田农丶杨谦俊及黄纪邻等。

2017年6月27日。下午。骤雨

静谧的静思书轩里一方角落,拼凑的长桌围聚了老中青爱好文字的星座诗社朋友,玻璃墙外的风雨增添了些许情感的激荡。一盏清茶丶一杯热咖啡,温热的不是外国学者到来的心情,还有更多是数十年来只识名字的朋友,终於面对面言谈。一切还是从学报说起……

铺满木桌台面的旧报纸和学报,掀开了记忆的面纱,熟悉的耳闻的陌生的相识的原来就是他或她,张锦忠和林离如数家珍,说起往事是流水年账。听者,回不去的盛唐。

期间,聊起大马高级教育文凭中文科书目,张锦忠建议何不选读马华自家的小说和散文作品,且本地文学作品更能贴近熟悉的生活背景,也许对中文的学习更具效益。

他更笑言,马华文学到底有没有经典一说,当代谁也无法论定,而且没有经典一说也不是他说的。

聊着聊着,说起今年花踪的主题:回家。今日相聚缘於当年学报的编者和作者文字交流,翻阅之间丶欢笑之谊尽是40年往事,这趟当年未尽之谊,隔个南中国海迂回多年,静思书轩里何尝没有“家”之温暖。

出席静思书轩文友雅集的朋友有:田思(陈应桐)丶因原(余应隆)丶楚天(江泽鼎)丶蔡远辉丶菡萏(李裕娟)丶刘寄奴(刘和平)丶诗巫中华文艺社总务蔡忠良丶石问亭(洪祖秋)丶阿微(陈碧原)丶鞠药如(汤梅芗)丶林离(林国水)丶黄裕斌丶李谨光丶安哲拉(廖玉樱)丶世达(邓世达)丶小郭(郭敬之)丶梦扬(郭珂嘉)。

2017年6月28日。早上。阳光

品尝过砂拉越小吃叻沙後,旅行小巴载着张锦忠丶高嘉谦丶安哲拉丶鞠药如丶阿微沿海岸线一路驰向绿荫的山都望山山脚下,赶赴一场热带雨林文化汇集的部落群演。

海风轻拂,再过数星期後就迎来婆罗洲雨林音乐节的砂拉越文化村里,迎接盛典的脚步在绿草坡上跳跃。这里有雨林里最原始的声音,砂文化村里搭建起各族群传统的住屋,在木桥和竹廊间串连起古老的技艺,告诉远来的客人我们的祖先,原来是这样生活和谋生。

走过竹子搭起的独木桥;踩踏竹片铺就的竹廊;高高整片江山似的木墙。在各民族传统手艺里穿梭,文化在相互影响,这也更让远方的朋友感受到“婆罗洲之子”纠结一生的雨林情结,一种无法割舍的情感在岁月里沉淀成乡愁。

回程途中,旅行小巴拐进了容颜改变不大的圣保禄学校校园,一排简单的校舍依旧,添加的雨盖和铁窗花没有了当年开阔的视野,但保留住记忆里小学生涯童趣的画面,同样的课室同样的走廊同样的楼梯同样的办公室同样的食堂同样的篮球场,这是当年唯一同校园丶华巫小学仅仅相隔一个篮球场的宏愿学校。

张锦忠用相机带回了最熟悉的校园,替李永平圆了未竟的乡土梦。这一场走走看看的猫城之旅终不负老朋友所托,收集了满满的回忆和文字里流转的眷恋。

猫城的最後一顿晚餐,不落俗套的在流传台湾味道的人间茶坊里落户。诗人谢永就与张锦忠在木桌茶香里聊文学谈过去想未来,灯火兰珊时诗与诗的对话丶文学与生活都停留在短短的相聚言语中。走出人间茶坊,万家灯火璀璨星空下,台北与古晋虽远隔千里,但作者与读者在灵犀之间,促膝成深交,让文字成就了文学的星火。

2017年6月29日。早上。暖阳

送别。一切在学报里结束,留在记忆里是深夜里那盏盏黄澄澄的路灯,照亮曾蒙尘的旧事,拂袖之後还是历历如新。停刊的学报没有走入历史,30多年後跨海过来,还是生鲜勃跳。这,就是文字的魅力……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